國發院新聞

李輝:《詩經》諷諫詩的創製與入樂機製

Nov 06, 2023

近日,「未來——文化青年學術沙龍」第十四期在教二312教室開講。來自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的李輝老師為同學們帶來一場題為「《詩經》諷諫詩的創製與入樂機製」的學術講座。本場沙龍由中華文化研究院陳民鎮老師主持,與談人為文學院曲利麗老師和中華文化研究院的譚惟老師。
 
 
 
    李輝老師首先界定了與《雅》《頌》正聲不同的《二雅》政治諷諫詩的含義,點明諷諫詩在創製與入樂上已經形成一套新的詩樂機製,並將其分為「諷諫傳統與諷諫詩的興起」、「從『獻詩』到『獻曲』:諷諫詩的生成與歌唱」兩個部分進行闡釋。
 
 
 
    在第一部分「諷諫傳統與諷諫詩的興起」中,李老師通過引用《國語·周語》及《左傳》等相關詳實的材料,展現了周代歌詩與諷諫言說相結合的傳統以及公卿大夫、瞽矇樂官誦詩以諫的基本方式。李老師具體分析了諷諫詩在西周後期禮崩樂壞的形勢下的創作處境,主要體現在周王任用小人、聽信讒言和忠信之士進說無途、因言獲罪兩個方面。由於既有的「正詩」不足以勸善誡惡,詩人藉借禮樂歌唱所積澱的「譎諫」傳統以尋求諫說突破,「譎諫」(不直諫)在諫者與被諫者之間留有回旋的空間,最大程度實現「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的效果。正因如此,周代歌詩在其庇護下納入諷諫內容,使得「譎諫」從一種語用方式轉變成一種促成諷諫詩創製、實現諫說功能的詩樂生發機製。
 
 
 
    在第二部分「從『獻詩』到『獻曲』:諷諫詩的生成與歌唱」中,李老師分別論述了諷諫詩在創製機製和入樂機製兩個方面的形成過程。首先是諷諫詩的創製問題,公卿列士與瞽工是詩歌創作(「獻詩」)與入樂歌唱(「獻曲」)的兩重行為主體,而《詩經》諷諫詩作為「入樂」的歌詩,是二者在生成與歌唱過程中前後參與、互相作用所造成的文本形態。通過清華簡《芮良夫毖》與《詩經·桑柔》這一平行文本的對照分析,可以明確「瞽獻曲」對諷諫詩文本的參與介入。此外,卒章的「亂辭」中樂工跳出原詩人稱和情境的用語則體現出諷諫詩內部樂工整合文本的痕跡,如《節南山》《四月》《巷伯》等篇目。其次,在入樂機製方面,「無算樂」的歌唱形態與內容提供了自由開放的樂用情境,諷諫詩的歌唱使得進諫在正式渠道之外有了實現的可能,得以突破西周後期惡劣的政治言說環境。盡管「無算樂」中歌唱諷諫詩的效果隱約迂回、有所折扣,卻也因此緩解了直諫的阻力,取得隱晦的「譎諫」效果。
 
 
 
    最後,李輝老師進一步補充說明了「諷諫詩是入樂歌唱還是僅諷誦」的問題,通過對相關文獻資料的分析得出結論:諷諫詩的樂用形態仍然以《詩大序》「主文而譎諫」所述最為貼切,即「合樂而歌」「詠歌依違」。
 
 
 
    在講座對談環節,曲利麗、譚惟、陳民鎮幾位老師與李輝老師開展熱烈的學術討論。曲利麗老師在諫說製度的具體實施、引用材料的年代早晚、諫說製度實際情況等方面提出了疑問,並就「樂工配合貴族譜曲與西周後期貴族權力提升有關」、「合樂而歌消解諷諫詩的鋒芒性」兩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譚惟老師從現代中國哲學角度強調了詩學的缺失,認為打通文史哲的思路值得我們借鑒學習,以拓寬研究視野、增加問題意識,還提出了「入樂」機製的呈現、「樂教」的傳承等引人深思的問題。陳民鎮老師對相關問題作了補充。李輝老師在各位老師發言後,分別給予回應並分享了自己對動態運行的詩樂機製的看法。
 
 
 
    在提問互動環節,李老師耐心細致地回答了同學們有關《詩經》諷諫詩研究中的相關問題,在場師生收益良多,學術交流氣氛熱烈。